查看原文
其他

公益领导力 | DAY 1 早稻田大学的开营仪式与社会创新课堂!

Social Gooder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OSA 2022-10-27


建议配合BGM食用本推送



 ABOUT / 日本社会创新训练营简介


为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理念,拓展大学生的社会创新视野,自2018年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生事务处社会实践中心开始推出 “社会创新训练营” 项目,该项目于每学年的寒暑假举行。社会创新训练营已在上海、成都留下足迹,2019年圣诞假期期间,中心更与日本早稻田社会创新研究会合作,带同学们走出国门,来到日本东京参观学习。

本次训练营共有233名同学踊跃报名,经过笔试和面试,最终10名关注不同领域并正在孵化或管理项目的同学幸运入选。7天中,他们在东京走访了9个组织,与16位深耕日本社创的前辈深入交流,真切体察日本在社区营造、环境保护和商业向善等社会创新领域的发展。


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训练营成员们的脚步,来到冬日东京,一起重温这场社创知识盛宴吧!


Day1 早稻田大学


本次训练营的开营仪式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举行,友校双方互相介绍送礼后,训练营正式以早稻田大学的教授,小山淑子教授的分享开始。




小山淑子教授 Prof. Koyama



      1.1 WHAT about 社会创新


社会创新是本次训练营的主题,小山教授请在场中日同学讨论分享自己对社会创新的理解后给出了点评。她介绍了“社会创新”的其中一个定义:一个原创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它相比已经存在的方法,更加有效、可持续;且它面向整个社会而不只是个人。小山教授认为重新审视社会创新中的“人”十分重要。社会创新关注社会中每一个有需求的人,如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它可以对整个系统带来影响。同时,跨领域(cross sectoral)为社会创新的一大特点,不同领域相互交换经验、转换角色,甚至互相结合。因此,社会创新不一定需要借助新鲜的发明和尖端科技,它可以是将原本就存在的资源跨界结合,产生化学反应和社会影响力。而不同领域的角色除了民众与政府之外,还有更多待发掘的角色,比如企业等等。



      1.2 小山教授の社创心路


小山淑子教授的背景非常国际化。她曾在联合国维和部队前线工作,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工作多年。在执行解除武装、遣散民兵的维和任务中,她意识到很多人拿起枪是因为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后来她来到国际劳工组织(ILO)在东南亚从事灾后重建工作。2011年日本东部大地震,她随ILO回到故乡日本工作。在这里,工作中的许多细节让她第一次感受到社会问题与她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她第一次在工作中使用母语,她的一家亲戚就住在重灾区中。


      【日本震后】


小山教授此前去过多国的受灾前线调查,因此对受灾地区抱有许多预期,如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人口伤亡严重、城市运作陷入瘫痪等等。然而在日本的实际考察中,她却有了意外的发现:国内避难民(IDP: Internally Displaced People)心态乐观,情绪稳定。地方企业和当地社区比政府更早担起灾后重建的责任,如仔细协助遇害者遗体的收集认领工作,小商铺自发设置临时站点满足民众日常需求;民间企业立即开展招聘工作来整合闲置劳动力等等。


这样的新发现给小山教授带来了许多启发:


其一、摆脱偏见。救灾者,对于“受害人”这一观念的偏见认为受灾人应该是无力的、被动的、等待被帮助的,这过分低估了他们的主动性、创造力和可能性。


其二、Resilience(自我修复能力/韧性)这是本次讲座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这里用来形容一个社群在经受外部打击后恢复到原本水平的自我修复能力。灾害、经济危机等等外来的打击作为风险总是存在的,永远无法完全回避风险的发生,因此问题在于经受打击后能否迅速组织起地域的资源、重新织起社会关系的网络,重启原本的社会机能。作为受害者,可以带着自己的能力和技能继续在社会中生活下去;另一方面,作为救灾人员,应给予受害对象尊重,不臆测“受害者”的软弱无力,不以施舍的态度面对受害对象,而是帮助受害对象发掘他(她)身上的潜力,协助他(她)回到社会运作的机制中来。


其三、公私混用打破公共资源与私人资产之间的障碍物,提高地方与中央的沟通的效率,让国家的资金能有效地落地,及时地满足地方的需求。


 1.3 港中大(深圳)学子看中国社创


行前,日本的教授们就表示对中国的社创发展十分感兴趣,希望能借此机会听到来自中国学生们的分享。小山教授分享后,港中大(深圳)社创训练营小分队就开始了中国社创现状的介绍。同学们分为社区营造、环境保护及社会企业孵化三个小组,分别从宏观环境发展入手,介绍利益相关方,也给出了生动的案例,如大鱼营造和蚂蚁森林等项目。



中野佳裕教授 Prof. Nakano



文质彬彬的中野教授一上讲台就给同学们分享了他的音乐作品,(请复制后打开下面链接http://postcapitalism.jp/index/communitysoundscape-murozumi-workshop 收听,好听!)曲子由中野教授亲自合成,声音取材自教授的家乡——日本山口县的一个小渔村中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来自家乡渔村的曲子,中野教授希望传达自己所坚守的理念:乡村作为经济上所谓的“欠发达地区”,却在文化自然等方面存在着被低估的价值



2.1 日本地方发展历史及地方社会创新的未来远景 

History of Local Development in Japan and its Future Vision through Social Innovation


自1998年,日本掀起了全球正义运动(Global Justice Movement)与反全球化运动(Anti-Globalization Movement)。中野教授加入日本学术界开始探寻“游行”之外的第三解决方案。



探寻 Alternative 的主要阶段为服务设计(与消费资本相关的商品服务)、社会创新设计(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及新兴的转型设计(Transition Design)(可持续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式)。自此,转型设计成为中野教授专注研究的领域。    



      2.2 转型设计 / Transition Design


转型设计作为后资本主义(Post-Capitalism)理论,其关键在于过往的资本经济以消费主义为主导,而转型设计强调向可持续社会的转型。哥伦比亚学者 Arturo Escobar 在其著作Designs for the Pluriverse中介绍道,转型设计理论的目的在于改变社会演变的故事(story),由现代化二元本体论转型至多从关系性本体论(relational ontology);超越市场资本主义,构建多样化的经济模式(diverse economies);在国家-市场二元论之外重建“地方与社区”(the local/the communal)。


     2.3 地域主义 / Regionalism


玉野井芳郎(Yoshirou Tamanoi)是20世纪日本生态经济学家,日本转型设计的先驱,其核心理论为“地域主义/Regionalism”1976)。地域主义的目标是构建去中心化,以生态为导向的社会经济体。定义而言,地域主义倡导在给定的区域内,建设地方社区;社区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进行积极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治理。


日本经济曾飞速增长,而今却面对经济停滞与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如此背景之下,反对经济发展至上、GDP主义的地域主义便被众多学者拾起,进行了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2.4 Reinventing the Common


地域主义的主要发展路径是社区的重建;将其重构为传统社会中基于互惠关系的人情社区。如此重建并非倒退到旧时社会,而是学习传统社会中可持续发展的内核。具体而言,经济上,不追寻资本增长,构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经济体(economy based on living system);生产方式上,舍弃工业化,通过社会创新建立地方的有机农业实践及开发新能源技术(organic farming and alternative energy);人类角色上,人类作为生物之一,不强调扩张与增长,只追求等身大的生活空间(human-scale lifeworld),是为“生活者”(people of the livelihood)


      【 Living System 图示 】


2.5 转型实践在日本


转型设计的理论在日本带来了许多社会实验与运动,如20世纪90年代的 FEC 项目(Food, Energy, Care),21世纪的慢生活运动与乡村转型运动(训练营第二天参访的藤野转型城镇就是日本转型设计的领先实践)。与此同时,民众的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转变:从消费主义转向后消费主义,从城市转移到乡村(尤其是20-40岁人群),从对物质的追逐转向精神慰藉,从关注个人财产到喜好共享经济等等。


      【日本转型实践一览表】


      【课堂笔记小结】


友成真一教授 Prof. Tomanari



3.1 社区经营的哲学思考


友成真一教授在早稻田大学教授社区营造,(自称)在哲学方面有所造诣,因此一上来就问同学们Aporia是什么。


Aporia的中文是“难问”,友成教授认为社会问题是复杂没有标准的“难问”。追求和探索问题的过程能增进对问题的理解,而时刻保持对问题的“柔软”的思考和判断十分重要,没有绝对的标准,没有绝对的模型



只有整齐划一的宏观指令的社会是痛苦的,即使这个指令是"垃圾必须按类别扔进垃圾桶",因此在解决社会问题中,我们要理解包容个体的自由判断,站在每一个个人的角度去思考。同时,我们需要以“全人”的姿态去面对,积极发掘问题中的关键人物(这个关键人物不一定是社区里最有钱、最有地位的人——这样的人的决断有时反而会给社区问题的解决带来负面影响;这个关键人物是怎样一个人因社区而异)。我们自身与关键人物要建立的关系因社区、因人而异,社区营造就是跟随每个现场的不同情况去转变、建立不同的人际关系。


3.2  “章鱼壶”理论的自爱&他爱


“素章鱼”:装在章鱼壶里的素章鱼是柔软的,细腻的,有生命力的,它代表着人的精神、内心世界、一个人的本质所在;


“章鱼壶”:章鱼壶是用来装素章鱼的一个土陶罐子,象征着外在的地位、名誉、财富等,它是不透明且坚固的。人的内心世界多样而隐私,如果人赤裸裸地把所有的想法都说出来就会受伤,因此我们会将自己装在章鱼壶中,保护自己;


鱼和壶的关系:一般来说,越是光鲜华丽的章鱼壶中往往装的是一个越为脆弱的素章鱼,因为人们过分追求一个强大的外在身份,往往是为了保护一个伤痕累累的、不安定的内在;


壶和壶的关系:章鱼壶的存在必然会引起压迫、竞争、冲突,因为大家倾向于去否定他人的章鱼壶、获得更大更美的章鱼壶、歧视排挤与自己不同的章鱼壶;往大了说,壶与壶之间的联合则形成社区/国家;


素章鱼之间的联结:但是如果我们跨越章鱼壶的壁障,与彼此的本质交流,倾听他人的想法,便可以携起手来,实现素章鱼与素章鱼的联结,认识到我们都属于一个整体的一部分,形成一个更加和平友好包容的社会。



最后,友成真一教授带着在场的教授与同学进行了一场破冰游戏——相互认识、倾听了解对方的声音而不是一有机会就自说自话、建立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一对一的联系,正是营造社区、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步。分享过程与游戏引导中,友成教授随意率真的个性受到同学们的深深喜爱。


Wiqky

 

个人感想

目前,在学校的环境中,同学们所从事事情的多元性不够,感觉大部分同学都在往一个方向走(比如往更注重线性逻辑的方向)。我第一次看到还能这么“随便”上课的老师,没有灌输什么特定的知识、通过好玩的方式来推动思考。这样不仅能鼓励有各种各样特质的同学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多元思考方式,而且更能激发创造力,予人希望。


      【课堂笔记小结】


Daily Vlog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d3039a5pguc  

#出发啦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i0933u3rgzn  

#开营仪式&早稻田大学课程



早稻田大学


文案 / 罗婉玲(2016级经管学院、逸夫书院)

谢梦菲(2018级经管学院、祥波书院)

排版 / 杨曦(2017级经管学院、思廷书院)

编辑 / 王山(早稻田大学学生、WSIC早稻田社会创新研究会发起人)

刘卓然(2019级人文社科学院、祥波书院)

魏雨珂(2018级经管学院、祥波书院)

视频制作 / 谢梦菲(2018级经管学院、祥波书院)

摄影 / 王旻若(2019届毕业生)

日本社创训练营成员

活动策划 / SPC, CUHK-Shenzhen

Gobeyond

WSIC



往期回顾


 2018上海社会创新训练营活动回顾

 2019成都社会创新训练营活动回顾


 

公益领导力提升计划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社会实践中心开展公益领导力提升计划,为学生助理团队、各学生组织、有志于公共领域的校内学生提供交流、参访、培训、实习、就业等能力提升机会,亦提供相关资源的链接。


SPC公众号已上线,想要了解更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欢迎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